烧毁的巴黎圣母院,唤起的应是对文明的敬畏
来源:艺术中国
巴黎圣母院尖顶倒塌瞬间 ©GEOFFROY VAN DER HASSELT/AFP/Getty Images
2019年4月16日凌晨,当北京的大多数人们还在睡梦之中,朋友圈已悄然被火海滔天的照片与视频覆盖。当醒来的人们辨认出这是巴黎圣母院,第一反应是惊呼——不可能吧?仅仅几个小时,社交媒体的便利使得全球几乎同时以最快速度得到消息。
在视频中,具有标志性的教堂尖顶在一片火海中轰然倒下,不论是法国民众,还是外国游客,现场亲睹这一震撼事件的人们一片惊愕,失声痛哭。看着这样的场景,相信在屏幕这端的你我,震惊之余也不由得潸然泪下。
无法相信眼前景象的民众 ©AFP/Getty Images
曾有一个故事流传,“二战”时占领巴黎的德军撤出的时候,在巴黎圣母院埋了很多炸药,他们留了一个士兵最后来按爆破按钮,但那个士兵却呆呆地坐着,惊叹这里的美妙,迟迟下不了手。当盟军部队到达时,发现炸药还在,按钮却没人碰过……这并非故事,而是真实的存在,只不过主角并不是一个普通士兵,而是德国将军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他屡次拖延希特勒炸毁巴黎的命令,因为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他不想做世界的历史罪人。由于他,具有大量文化遗产的巴黎得以保存。
无法相信眼前景象的民众 ©AFP/Getty Images
不曾想,巴黎圣母院幸存于战争,却毁于和平。
到底是什么引起了火灾?据法国媒体报道,巴黎市监察部门称大火是正在进行的一项耗资600万欧元的修复工程引起的,警方在第一时间排除人为纵火的可能。但目前尚没有直接证据来证明火灾的真实原因。
巴黎圣母院内部的“森林”木质结构 ©巴黎圣母院
根据目击者描述,大火是从巴黎圣母院的屋顶开始燃起的。巴黎圣母院官网资料显示,大教堂的屋顶内部是一个绰号“森林”的木质结构。因为哥特式需要高拱形的天花板,因此当年的工匠们从附近的森林中选择了高大挺拔的橡木来制作屋顶结构。这些具有300-400年寿命的橡木构成了密集的木质结构,支撑着重达210吨的铅制屋顶。其大部分框架可以追溯到1220年代,可谓是巴黎最古老的的建筑结构,以此推算,这些树木早在公元7、8世纪就在欧洲大陆生根发芽。巴黎圣母院主教帕特里克·肖维(Patrick Chauvet)证实:这个建造于中世纪的屋顶结构已经完全烧毁。
巴黎圣母院被烧毁位置图,红色部分为屋顶 ©BBC
隔着屏幕看着熊熊燃烧的大火,每一个人都揪心。特朗普也在推特上心急火燎地建议,或许可以动用灭火飞机?官方解释说因为怕水从高空降落的重量会压塌教堂以及伤害所藏文物,因此并没有采用直升机来灭火。
荆棘圣冠 ©Philippe Lopez/AFP/Getty Images
毕竟与东方木质建筑的传统不同,西方教堂的主体结构由大理石构成,大火并没有吞噬整个巴黎圣母院。在5个小时之后,火势已基本得到控制。在这场大火之中,标志性的塔尖倒塌,天花板基本被烧毁,火势蔓延到两座钟楼的一座,但幸免于倒塌。标志性的玫瑰花窗据称得以保留,但是否损坏尚不得而知。唯一可以欣慰的消息是:荆棘圣冠、圣路易斯长袍等最重要的文物和包括一些大幅绘画在内的珍贵艺术品被及时抢救出来,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被及时转移出来的重要文物及艺术品 ©Anne Hidalgo(巴黎市市长)的推特
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表演讲:“巴黎圣母院见证着法国的历史,我们将要重建,明天就开始。这是我们的命运。”根据法国《费加罗报》的说法,修复估计需要40年,至少要花费100亿欧。建筑可以重建,但历史却无法重来。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整座教堂落成于1345年,修建过程历时180多年。其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法国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最辉煌的建筑之一。随着雨果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这座宏伟的建筑更是广为传播 ,成为人类文明中不朽的存在。
火灾之后的巴黎圣母院内部 ©PHILIPPE WOJAZER/AFP/Getty Images
无数的人们曾在她面前祈祷,并流连忘返于她的壮丽宏伟,更多的人们梦想着有朝一日游历于此。但这一天,无论是在现场的民众,还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隔着屏幕的人们都无比伤心,这一天值得所有人铭记。
不由地想起2001年巴米扬大佛被塔利班炸毁、2003年埃及马拉维国家博物馆被洗劫、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被焚毁……一次次的事件令全世界痛惜,因为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文明与记忆。
巴黎圣母院外,自发以歌声祈祷的民众 ©RIC FEFERBERG / AFP/GETTY IMAGES
在熊熊大火吞噬教堂屋顶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民众们在旁边自发唱起了圣歌,为这座建筑祈祷。歌声纯净而安宁,在绝望的深处蕴含着坚定的希望。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被烧毁了,唤起的应该是全人类对文明的敬畏、尊崇与守护。(文/许柏成)
烧毁的巴黎圣母院,唤起的应是对文明的敬畏
- 2019-08-21
- 2019-08-21
- 2019-08-21
-
习近平:保护好中华民族的象征
【习近平:保护好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20日上午来到嘉峪关关城,察看关隘、建筑布局和山川形势,听取长城文物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弘扬情况介绍。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摄影记者:鞠鹏、谢环驰)
2019-08-21
-
习近平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
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时,甘肃省文联原副主席苏孝林汇报了《丝路花雨》《大漠敦煌》等大型文化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习近平详细询问演出走出去等情况。他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他勉励文化工作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为构建“一带一路”服务。(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摄影记者:鞠鹏、谢环驰)
2019-08-21
-
习近平: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时,甘肃省文联原副主席苏孝林汇报了《丝路花雨》《大漠敦煌》等大型文化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习近平详细询问演出走出去等情况。他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他勉励文化工作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为构建“一带一路”服务。(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摄影记者:鞠鹏、谢环驰)
2019-08-21
-
习近平为这些非遗项目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15日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调研。在赤峰博物馆,习近平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沿革,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
2019-07-17
-
文化工作者深入群众才能有“生活”——记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馆长王庆和
汉中市南郑区七鸭子村位于黎坪镇以西8公里处,这个山沟沟里的小村子只有335户,1008个村民。村子虽小,却在这几年在村容村貌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成绩,得益于当地政府和各级部门脱贫攻坚的不懈努力,也与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南郑区文化馆馆长王庆和
2019-05-09
-
民间艺人17年间制作2000多张傩面具
近日,兰州甘肃民间艺人马正德在工作室里展示他制作的傩面具。据马正德介绍,17年间,他共制作了2000多张傩面具,从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到四大名著中的代表人物再到民间传说等,他都要仔细阅读史料,研究民间故事,梳理每个面具的寓意,然后画创作稿,湿木头晾干,再上浆,打磨,上色,每一道工序都严格要求。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2019-05-09
- 2012-04-26
- 2012-04-26
- 2019-08-28
- 2019-08-21
- 2019-08-21
- 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