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筹备建设,中国规模最大的青铜专题博物馆——山西青铜博物馆近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基本陈列《吉金光华》所展出的2200余件“青铜重器”,演绎出了山西乃至中国青铜文明的辉煌乐章。精美的实物展出加上精妙的数字展示互动,在给人巨大震撼的同时,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欣赏青铜文化的知识课堂。
展示与阐述“山西青铜”之美
山西地处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多年来,作为文物大省的山西,商周以来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晋国遗址、天马曲村遗址、翼城大河口遗址、绛县横水倗国墓地、陶寺北墓地、酒务头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均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这些青铜文物跨越整个青铜时代,且数量众多,精品荟萃。经专家学者长期研究,山西青铜文化的面貌逐渐清晰,山西青铜器在中国青铜文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如何保护利用这些珍贵的青铜文物?“建设青铜专题博物馆,符合山西历史和文化实际,符合人民群众欣赏历史文化的需求。”山西省文物局巡视员宁立新是筹建山西青铜博物馆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关于筹建青铜博物馆的前因后果,他说,山西是全国的文物大省,但我们的博物馆发展水平,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仅居于全国的中等发展水平。专题保护、开发利用山西发现的青铜文物,对构建山西商周文化乃至中国青铜文化有重要意义。
山西青铜博物馆隶属于山西博物院,展示面积1.1万平方米,展出的2200余件青铜器物上起陶寺文化时期下至秦汉时期,跨越整个青铜时代。基本陈列《吉金光华》分三大展览板块:“华夏印迹”展示与讲述晋文化在华夏文明传承、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挖掘了青铜器背后所阐述的精神内核和文化背景;“礼乐春秋”阐释中国青铜器作为礼器使用的鲜明特色和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涵,讲述了中国的礼乐文明,也就是中国青铜器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青铜器的不同之处;“技艺模范”反映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先进技艺和卓越贡献,向观众展示了青铜器在古时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三大展览板块听起来立意很高,但在陈展内容上,却很接地气。
鼎、簋、觥、尊、卣、钟、剑、镞……置身其中,精美的青铜器物仿佛能再现当年散布河汾之东的诸侯方国“钟鸣鼎食”的场景,以及祭祀、战争和婚丧嫁娶的日常生活。
“移交”出来的博物馆
这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馆,陈列的许多文物是“国宝重器”,其中的700余件珍贵文物还有另外一重“身份”——山西公安机关移交文物。
2018年1月,中央部署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山西公安机关将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取得了辉煌战果,2.5万余件文物历经劫难,终于辗转“回家”。这些文物中,青铜器占了大多数,有一级文物128件,二级文物265件,三级文物928件。其中不乏晋公盘、义尊、蟠蛇纹建鼓等绝品重器。
在展览大厅,记者看到“义尊”展柜前参观者总是络绎不绝。这尊西周青铜器造型浑厚、工艺精美,是山西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更为难得的是,“义尊”内壁刻有23字珍贵铭文,记录了周武王赐给义贝三十朋(贝是西周时期的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的故事。电话联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韩炳华研究员,他说,义是西周早期的商移民,而武王赐给他这么多钱,揭示了当时西周初期对商移民的特殊政策,传递了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对研究西周初年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这些珍贵文物,每件都是中华民族文化根魂的组成部分。”宁立新说,考古出土精品文物和打击文物犯罪追缴文物相辅相成,每件文物,都记录和诉说着一段尘封往事。引人注目的晋公盘是闻喜“6·03”案中追缴回的文物。专家考证,晋公盘是晋文公重耳为其长女孟姬出嫁楚国所铸,其183个字的铭文清晰呈现了晋文公时期的晋国盛世气象。又如造型独特的兽型铜觥,是流行于商代的一件盛酒器,呆萌的造型,流畅的纹式,精美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让文物“活”起来
与精美的青铜器面对面让人在惊叹之余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但走进数字青铜馆时这一遗憾便烟消云散。这里通过数字化的模拟、演示和互动瞬间就让人感觉到文物“活”了起来。
展厅入口大屏幕上3D视觉冲击让观众对山西出土青铜器物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而一旁触摸屏上,文物可以通过手指的移动而实现360度无死角展示,就连器物内部也可以清晰地呈现给观众。这里吸引的不只是孩子,还有不少人挤在一起学习讨论器物的用途、大小、使用方法等。在这里,能接收到的知识点还有很多。再如,金文与现代汉字的“连连看”小游戏,也需要全家人一起上阵才能完成。
再往前走是一个体感游戏区。站在大屏幕前的指定位置,屏幕上就会有感应,伸手按图索骥,把一旁散放的车马器移动到马车的正确位置,屏幕上四匹马拉的战车就飞奔起来,观众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
有得看,有得玩,更要有得学。步入名为“探幽寻胜”的教育互动展厅,犹如步入了考古现场,墙壁两旁被仿制成留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地层,呈现了一整套青铜器出土的情景。先秦时期铜矿是如何开采?古人如何炼铜?如何制作青铜器物?破损青铜器如何修复?在这里都有直观演示。
“这个展厅是小朋友们的最爱。”入口处的志愿者介绍说,数字青铜展厅兼具互动、体验和三维展示等多种科技元素,用最现代的科技手段,去揭开青铜器的神秘面纱。她说:“在这个展厅里,即使是对青铜器一无所知的‘小白’,也能在一番体验后迅速成为‘专家’。”(记者 李建斌)
山西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青铜博物馆
- 2019-08-21
- 2019-08-21
- 2019-08-21
-
习近平:保护好中华民族的象征
【习近平:保护好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20日上午来到嘉峪关关城,察看关隘、建筑布局和山川形势,听取长城文物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弘扬情况介绍。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摄影记者:鞠鹏、谢环驰)
2019-08-21
-
习近平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
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时,甘肃省文联原副主席苏孝林汇报了《丝路花雨》《大漠敦煌》等大型文化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习近平详细询问演出走出去等情况。他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他勉励文化工作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为构建“一带一路”服务。(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摄影记者:鞠鹏、谢环驰)
2019-08-21
-
习近平: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时,甘肃省文联原副主席苏孝林汇报了《丝路花雨》《大漠敦煌》等大型文化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习近平详细询问演出走出去等情况。他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他勉励文化工作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为构建“一带一路”服务。(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摄影记者:鞠鹏、谢环驰)
2019-08-21
-
习近平为这些非遗项目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15日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调研。在赤峰博物馆,习近平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沿革,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
2019-07-17
-
文化工作者深入群众才能有“生活”——记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馆长王庆和
汉中市南郑区七鸭子村位于黎坪镇以西8公里处,这个山沟沟里的小村子只有335户,1008个村民。村子虽小,却在这几年在村容村貌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成绩,得益于当地政府和各级部门脱贫攻坚的不懈努力,也与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南郑区文化馆馆长王庆和
2019-05-09
-
民间艺人17年间制作2000多张傩面具
近日,兰州甘肃民间艺人马正德在工作室里展示他制作的傩面具。据马正德介绍,17年间,他共制作了2000多张傩面具,从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到四大名著中的代表人物再到民间传说等,他都要仔细阅读史料,研究民间故事,梳理每个面具的寓意,然后画创作稿,湿木头晾干,再上浆,打磨,上色,每一道工序都严格要求。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2019-05-09
- 2012-04-26
- 2012-04-26
- 2019-08-28
- 2019-08-21
- 2019-08-21
- 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