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黑兰书展期间,当地读者在中国展区地标前合影留念。本报记者 刘 慧摄
核心阅读
为期11天的第三十二届德黑兰国际书展5月4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会展中心落下帷幕。德黑兰国际书展创办于1987年,是伊朗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此次书展吸引了伊朗国内2400家书商以及800余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展商,展出各类图书共44万册。在众多展台中,中国展台备受瞩目,今年中国以主宾国的身份参加书展,中国代表团共携带约1.5万册图书及多种文创产品参展,深受当地读者欢迎。
本次书展期间,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及94家中国出版单位与伊朗业界进行了50余场次交流洽谈活动。中方还举办了“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论坛、伊朗中国图书中心揭牌等一系列主宾国活动,向伊朗民众展现中国文化艺术丰富而独特的魅力。
“读懂中国的金钥匙”
在中国展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阿文版被摆放在十分显眼的位置,不少当地读者专程前来购买。长期和中国打交道的伊朗旅游局官员侯赛因·哈立飞介绍,早在书展前已有伊朗各界人士通过熟人及网络平台找到他,要求购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
《德黑兰时报》记者阿里正在认真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书籍,该书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近年来的发展经验和成就,更能够领略习近平主席的远见卓识。”
伊朗裔德国企业家穆罕默德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快速崛起,世界加速变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读懂中国的金钥匙。”
据中国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关于中国发展的理论书籍在本次书展上非常畅销,如《中国道路与中国梦》《中国的生态建设》《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成功》等。德黑兰大学教授阿明对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尤为钦佩。他认为,中国宝贵的减贫经验将为伊朗落后地区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提供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呈现更加多彩的中国”
中国展台成为不少对中国感兴趣的伊朗人的“淘宝之地”。在这里,词典、汉语水平考试辅导书等中文学习材料一应俱全。德黑兰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辛那告诉记者,“留学中国是我的梦想,我已顺利通过汉语水平考试,正在申请去中国留学的奖学金,内容丰富的图书向伊朗读者呈现更加多彩的中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每天来我们展台的观展者一拨接一拨。”中国展台的当地志愿者迈赫迪说,“前来淘书的除了中文专业学生,更多的是不会说中文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渴望了解中国的普通民众。展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的图书让很多伊朗读者爱不释手。”
伊朗德黑兰大学国际关系问题专家马兰迪对记者表示,伊朗和中国历史交往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就通过古丝绸之路相连,近年来伊中各领域合作又取得丰富成果,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伊朗民众渴望了解中国的热情越来越高。
关于中国新经济业态的书籍在书展上颇受欢迎。伊朗最大手机应用商店“咖啡巴扎”的公关总监阿里表示,互联网经济在伊朗方兴未艾,创业氛围浓厚,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伊朗青年都从中国互联网企业家身上汲取创新的灵感。此外,本次书展期间,活字印刷术真品展区、神话故事和当代小说等中国展区,同样受伊朗读者青睐。
“两国人民的心靠得更近”
近年来,在伊朗市场上,波斯文版的中国图书数量不断增加,一本在中国国内畅销的书籍,其波斯文版本最快一年就能在伊朗市场上出现。中国的小说、神话、传记类图书在伊朗尤为畅销。中国作家麦家就受到不少伊朗大学师生的追捧。麦家的作品《解密》在翻译成波斯语后,更是深受读者喜爱。
《解密》一书的译者、伊朗翻译家好麦特表示,作为一个研究中国文学十余年的学者,翻译《解密》是一次独特的体验,他不仅是在翻译这部作品,更感觉自己如同生活在麦家笔下的世界一样。“以《解密》为代表的畅销著作被成功译介,成为伊中两国文化的纽带,图书让两国人民的心靠得更近。”好麦特说。
阅读能加深彼此了解,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以书为媒,近年来中伊人文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和伊朗几乎每年都会组织文学翻译研讨会、中伊作家见面会、翻译家工作坊等活动,从而增进双方的互相了解。不仅如此,本次书展期间,来自中国、伊朗、俄罗斯、韩国等国的8家出版单位签署《出版合作宣言》,承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出版领域的文化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人文内涵。该宣言得到与会出版界的积极响应,签署后第二天又有十余家伊朗出版公司加入。
伊朗对于中国图书的青睐也让中伊在出版领域的合作逐渐走向深入。在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等多家中国出版商联合推动下,“中国图书角”5月1日正式落户伊朗国家图书与档案馆,拥有图书1000余册,今后每年德黑兰国际书展期间都会更新。伊朗国家图书与档案馆馆长布鲁杰迪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加强伊中两国人文交流,书籍是深入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越来越多的读者渴望了解更多中国故事”。
(本报德黑兰电)
德黑兰国际书展:书籍是深入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 2019-08-21
- 2019-08-21
- 2019-08-21
-
习近平:保护好中华民族的象征
【习近平:保护好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20日上午来到嘉峪关关城,察看关隘、建筑布局和山川形势,听取长城文物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弘扬情况介绍。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摄影记者:鞠鹏、谢环驰)
2019-08-21
-
习近平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
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时,甘肃省文联原副主席苏孝林汇报了《丝路花雨》《大漠敦煌》等大型文化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习近平详细询问演出走出去等情况。他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他勉励文化工作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为构建“一带一路”服务。(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摄影记者:鞠鹏、谢环驰)
2019-08-21
-
习近平: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时,甘肃省文联原副主席苏孝林汇报了《丝路花雨》《大漠敦煌》等大型文化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习近平详细询问演出走出去等情况。他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他勉励文化工作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为构建“一带一路”服务。(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摄影记者:鞠鹏、谢环驰)
2019-08-21
-
习近平为这些非遗项目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15日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调研。在赤峰博物馆,习近平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沿革,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
2019-07-17
-
文化工作者深入群众才能有“生活”——记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馆长王庆和
汉中市南郑区七鸭子村位于黎坪镇以西8公里处,这个山沟沟里的小村子只有335户,1008个村民。村子虽小,却在这几年在村容村貌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成绩,得益于当地政府和各级部门脱贫攻坚的不懈努力,也与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南郑区文化馆馆长王庆和
2019-05-09
-
民间艺人17年间制作2000多张傩面具
近日,兰州甘肃民间艺人马正德在工作室里展示他制作的傩面具。据马正德介绍,17年间,他共制作了2000多张傩面具,从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到四大名著中的代表人物再到民间传说等,他都要仔细阅读史料,研究民间故事,梳理每个面具的寓意,然后画创作稿,湿木头晾干,再上浆,打磨,上色,每一道工序都严格要求。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2019-05-09
- 2012-04-26
- 2012-04-26
- 2019-08-28
- 2019-08-21
- 2019-08-21
- 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