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曙光:没有产业化的电影不是现代电影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众所周知,由于大陆、香港、台湾和海外华裔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不相同,华语电影必然会呈现出差异化的地域特征。事实上,两岸三地导演立足于不同的背景、发挥各自的优势,华语电影将呈现更加多样化的格局,可以创造华语电影的新景观。从华语电影概念提出后20多年的时间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的面貌,也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在整体的华语电影中的结构性地位。而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专栏作家、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华语电影不同层次上的融合,已经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实践和过程。但更高的层次上的融合,还有待于电影创作和生产的实践的推动,有待于理论层面的不断观察。 >>>>>>>>点击查看专家更多观点

 

饶曙光做客中国经济网品牌视频访谈节目《文化名人访》王泽彪/

  一、华语电影:历史﹒地域﹒差异

  从上个世纪1990年代开始,国际化、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的三个地缘政治实体──大陆、香港、台湾也都分别作出了各自的反应,但在其电影创作和生产中却有不同的选择,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和美学策略,形成了不一样的电影格局。要认识、阐释新的历史背景下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性质、现状和未来,既需要把大陆、香港、台湾的华语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来关照、研究,同时也必须关注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由于大陆、香港、台湾和海外华裔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不相同,华语电影必然会呈现出差异化的地域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差异化的特征、特质是我们把握、分析整体的华语电影的出发点、关键点。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无论是大陆生产的华语电影,还是香港、台湾生产的华语电影,很难同时在大陆电影市场、香港电影市场、台湾电影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如台湾电影在大陆市场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创造5.3亿元新台币(约合1.1亿元人民币)票房奇迹的《海角七号》,在大陆仅收获2065万元人民币。《鸡排英雄》,在台湾取得了上亿元新台币的票房收入,但在大陆票房只有120万元人民币。同样,大陆电影无论是在台湾电影市场还是在香港电影市场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差异化存在,也必然意味着差异化选择及其差异化发展战略。事实上,大陆电影人、香港电影人和台湾电影人存在的差异其实不仅仅是文化上的,审美趣味上的,也包括专业态度、职业精神,以及专业态度、职业精神后面所蕴含的对电影的不同理念、不同理解、不同追求。华语电影要想成为可与好莱坞电影竞争的电影,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深度合作,力求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增强实力,并且在更高的层面上逐步实现良性互动和更大的包容和融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并且成为了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血脉。事实上,从一个宏观的整体上看,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都在跨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一定的文化趋同。如果能够有效发挥各自的文化优势,将会产生聚集效应。

  二、以大陆市场为核心构建大华语电影市场

  事实上,两岸三地导演立足于不同的背景、发挥各自的优势,华语电影将呈现更加多样化的格局,可以创造华语电影的新景观。从华语电影概念提出后20多年的时间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的面貌,也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在整体的华语电影中的结构性地位。相对于大陆电影市场的高速、跨越式发展,香港电影市场不可逆转地日趋式微,台湾电影市场尽管有一定的起色,但其稳定性、可持续性难以为继。截止2014年底,大陆电影市场的票房已经达到296亿,银幕数已经达到23000块。可以说,大陆电影市场发展的空间已经打开,其发展潜力不可限量,足以支撑一个产业链完整的华语电影工业体系、华语电影产业体系。毫无疑问,继续做大做强以大陆为主体、覆盖香港、台湾、澳门以及其它地区的华语电影市场,是华语电影自身发展的关键。

  香港直到今天,也不过700万人口;就算在香港电影最高峰的1992年,其票房也不过12.5亿港币的规模,很难支撑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香港电影仍然是作为一种地区性电影、区域性电影而存在。2008年,以《海角七号》为标准台湾电影在市场层面显示出了复兴的态势,但稳定性、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2010122日,一直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电影交流的李行先生在台北宣布《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正式颁布,规定此前占用进口片配额的台湾电影享受国产片的待遇,且不限定配额数量。显然,ECFA给台湾电影的政策比CEPA更宽松。在ECFA推行的两年里,共有19部台湾电影或合拍片在大陆电影市场上映。就票房上来说,《LOVE》票房过亿,《痞子英雄》7000多万,《那些年》也有5000多万。很多人都期望,《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能够促进一个大华语电影时代的到来。但事实上,大华语电影时代在台湾的推进,实际要比想象的困难。另外,ECFA签定后,大陆电影每年仍然只有10部进入台湾市场,并且遭遇了台湾市场的冷遇。如在大陆创造了票房奇迹的电影《让子弹飞》在台湾只卖了200万新台币。

  无论如何,大陆、香港地区电影和台湾地区电影可以形成良性互补、互动发展的新格局。香港电影最明显的特征是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包括在电影文化上体现出来的多元性,在电影机制、电影运作模式、电影形态、电影类型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多样性。香港电影人不仅在国际接轨、创作自由、软环境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优势,而且在制作模式、叙事手法和美学技巧等方面都更与市场和观众接轨。目前台湾电影产业中,超过六成是所谓小清新,这受制于台湾地区的投融资体制;因为资金偏少、偏低,小清新自然成为了一种最佳选择、最佳方式。20127月,中国电影资料馆在北京举办了侯孝贤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笔者与侯孝贤导演进行了了深度交流。他认为,台湾的人口和市场偏小,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影工业、电影市场。焦雄屏女士也有相同的看法和认识。在她看来,台湾自己的电影市场很小,台湾电影必须合作,必须积极融入华语电影的主流,这样才有机会。《海角七号》在台湾取得的巨大成功并不意味着台湾可以复兴电影工业,其文化意义大于电影本身,大于电影工业。

  毫无疑问,两岸三地的电影无疑也具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要共同建构一个健康、开放、高效的电影产业机制,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十三亿人口的大陆市场,加上香港、台湾的区域性市场,才提供了华语电影生存的巨大空间,才可能支撑华语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内地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一方面可以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则实施更高基础上的融合战略,将两岸三地的人才、资源更有效地予以整合,在大中华经济圈、大中华文化圈背景之下建构华语电影生产新模式并且形成更有包容性的华语电影,最终形成一个无论在地理位置或历史文化方面都更接近、也更具有竞争力的电影市场,最终创造出一种立足于中华文化基础上的大华语电影、新华语电影。换句话说,一个在理论上拥有15亿人口的电影市场,一个具有共同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电影市场,可能带来巨大的潜力和无尽的想象,是唯一能够在市场空间和规模上跟美国电影进行博弈的大电影市场。其它国家的电影及其电影市场,比如欧洲电影、日本电影、韩国电影都不具备这样的市场空间和可能性。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只有美国的好莱坞的全球影响和印度宝莱坞的本土的制作能力可以成为世界电影的两个中心。事实上,以两岸三地的整合为标志的华语电影以中国内地的巨大的电影市场为根本立足点,同时以香港、台湾的区域性市场为两翼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电影的中心,其前景是可以期待的。

  三、全球化与华莱坞

  在全球化从一种语境不断转化为存在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正在深深地影响着非西方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面对西方文化的全面挑战,并使之成为一种历史性的机遇,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一个非西方国家必须严肃思考和面对的问题、难题。对于当下的华语电影而言,全球化也深刻影响着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就电影文化而言,在全球范围内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话语不仅制定了电影的叙事规则,也制定了电影的评判规则。可以说,西方话语在制定标准以及评判权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其他国家和地区自己不自觉地会以西方话语制定的标准作为参照系来衡量自身的文化。尤其是从观众层面而言,也会自觉不自觉把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作为电影的标准,并且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和评判自己国家或者地区的电影。可以说,对西方观众、尤其是西方电影节口味的迎合,已经影响到了一些华语电影的制作理念及其文化表达。

  在电影全球化时代,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多元的文化诉求,华语电影如何与西方主流电影进行平等对话,并与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电影展开跨文化交流?华语电影如何实现自身的超越,赢得跨文化范围内的认同?华语电影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价值并实现文化产品的增值?华语电影是否可以在跨文化中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形象、文化品牌?华语电影在美学层面如何能为世界电影做出自己的贡献?华语电影能否最终形成无论是在工业层面、产业层面,并且在文化层面、美学层面都有自身特色的华莱坞?所有这些问题,都在客观上要求华语电影资源进一步整合,以及两岸三地电影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进一步发挥。

  华语电影不同层次上的融合,已经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实践和过程。但更高的层次上的融合,还有待于电影创作和生产的实践的推动,有待于理论层面的不断观察。香港电影具有根深蒂固的商业传统,类型传统,其商业电影经验、类型电影经验是大陆电影、台湾电影相对缺乏,可以为整个现代华语电影工业、现代华语电影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类型拓展。而台湾电影文艺性强,具有较强的个人表达传统和个人表达能力,也可以为整个现代华语电影工业、现代华语电影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元素、创意能力。侯孝贤认为,台湾艺术电影有点儿像研发单位,创造非常高级的影像质感和美学,这个东西就会影响到后面的人。有了这些,电影业基本的水平就会往上走。换句话说,台湾电影的文艺风格、个人化表达,将能平衡香港、大陆影片的浮躁氛围,倒逼香港、大陆电影制作走精品化发展道路,为华语电影赢得更多的认同度、美誉度。侯孝贤说得好,华语电影要想走向世界,首先要做好自己,要寻找到一条自己的路径,用中国电影人自己的眼光和能力拍片,形成自己的风格。侯孝贤指出,中国大陆未来将是华语电影的中心,两岸四地电影人携起手来,相互学习借鉴,来共同应对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争取早日把华语电影做大做强。

  笔者下面主要立足于大陆电影产业发展进行进一步考察。从电影产业角度看,没有充分产业化的电影不是现代的电影。在产业化初见成效之后,对电影水准的评判和要求也应当从现代工业、现代市场的高技术标准出发,提高中国电影的工业化、专业化、高科技化和国际化水平,建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现代电影产业体系和现代电影传播体系。从文化角度看,没有文化的电影在世界电影竞争的格局中没有地位。中国电影创作的资源和根源都来自本土文化土壤。只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支撑中国电影的持续有力的发展。遗憾的是,中国电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还不及对西方的、日韩的熟悉,这表现为中国电影的原创严重不足,食古不化,食洋不化。中国电影繁荣和发展必须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从整体上提升中国电影的文化素质、文化标识,系统消化吸收本土优秀文化资源为电影所用,进而用影像媒介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完成现代化转型,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从美学角度看,没有独特美学意识的电影不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电影。尽管电影美学已经发展了近一个世纪,但当前中国电影仍然在美学方面相当薄弱。在市场压力下,电影过于屈从娱乐动机,导致急功近利、艺术质量下滑,出现票房与口碑的二律背反。当前要特别要重视对商业电影伦理和商业电影美学的研究和阐释,不能僵化地认为商业电影必然没有美学,没有伦理,没有职业操守。从思想角度看,没有思想的电影是没有现实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电影。作为时效性最显著的艺术形式,电影的生产创作本身就是一部影像记录的另类的社会史、心灵史和思想史。我们要鼓励创作者始终有意识地面对问题、面对现实,并且思考未来;同时善于运用影像、电影化手段有感染力的呈现,实现用优秀的电影作品引导观众在娱乐之外有审美、有思考。毫无疑问,思想的出现和繁荣,将是中国电影攀升到新高度的重要标志。总之,中国电影要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有序、有效转变,必须在产业、文化、美学、思想等各方面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而从更宏观的世界范围内看,中国电影作为华语电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应担负起为华语电影代言的任务。可以预见,未来的大华语电影是以中国思想文化为圆心,内地电影为第一半径,包括港台电影在内的大中华区为第二半径,世界范围内的华语电影创作为第三半径,三同心圆共同构成大华语电影的文化格局,在其外围则将是中华文化与其他国族文化相交织的电影产品,表现为形形色色中华文化元素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其他国家的影片中。显然,这个格局的出现将会是世界电影史的重大事件。而要实现上述前景,就必须有更国际化的电影产业规则意识和更具国际化的文化心胸、文化情怀。就前者而言,大华语电影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迅速壮大成熟,通晓并遵守国际电影行业规则,进而参与制定规则。就后者而言,大华语电影应该旗帜鲜明地表明,大华语电影的发展将以促进各国电影事业进步、提升世界电影水准、形成多元文明共存为目标,愿同各国电影行业一道,超越经济和政治的有限性,追求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全球范围内电影文化多样性及其体系的形成。总之,大华语电影在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和民族复兴历史工程中理应起到更大的作用,并且有效改变世界电影的地理版图、文化版图,进而进一步形成我们有更大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电影新格局、新秩序。

  华莱坞不是梦!

 

2019年5月12日 20:05
浏览量:26880
收藏